“将车辆刹车、转弯、变道等一系列操作,结合高清地图信息,通过摄像头的捕捉输送到智能数据平台,最终形成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在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性能等指标正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测试。
作为“数据搬运工”,上海显德科技需要将1辆无人车运行中所产生的近150条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再给到相应的智能联网汽车厂商们出具数据报告。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发布之时,显德科技落地临港科技城刚满1年。临港地区的企业,也从最早的将业务聚焦在海洋卫星通信、互联网智慧产业和人工智能,到如今能够提供多形态的数字产品及服务。这样的变化也与新片区的要求相符。
不同于以往自贸区所设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临港新片区更注重“差异化发展”。 《总体方案》提到,新片区要选择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可以预见,一个新时代的临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结合临港的优势,海陆空一体化格局是基础。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对记者预测:“临港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阶段应该是贸易,第二阶段是出口加工,第三阶段则是综合型,即要加强其在各方面的资源配置能力。”
数字贸易将成新引擎
除了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总体方案》中还提出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包括发展跨境数字贸易,支持建立跨境电商海外仓;实施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
什么是新型贸易?“数字贸易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说,“临港新片区可以利用此次契机,大力发展云服务、物联网、车联网、高端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在原创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行业取得大突破,将临港打造成为全球数字贸易枢纽港。”
在靳玉英看来,相比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数字贸易空间壁垒小、未来潜力巨大、并且是最容易突破的发展契口。
显德科技董事长陆静远告诉财经记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5G通信技术的背景下,数字贸易登上全球经济舞台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和技术实现这两个核心要素。可以说时代推动着全球数字贸易的步伐,数字贸易将会驱动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他还表示,数字贸易的核心是贸易信息数字化、贸易管理智能化和量化贸易结算。
事实上,今年7月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1年)》就已经率先提出打造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数字贸易创新创业、交易促进和合作共享中心的总体思路,以及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的行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等4个重点领域
而临港地区的确在数据内容、数字服务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为例,临港地区在陆海空无人系统综合示范区建设中划定总长26.1公里的无人驾驶开放测试道路以后,3.2平方公里的封闭测试区也基本建成,能够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道路测试场景和路况采集数据。
近日,威马汽车在上海临港无人驾驶示范区进行了L4级别无人驾驶技术的路测。测试车顺利通过行人横穿马路,跟车,前方车辆切出、切入等动态场景的测试,其无人驾驶感应设备的灵敏度也经受住了小雨、中雨、甚至暴雨模式的考验。
持续赋能海洋装备业
临港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20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过75%。
“一些较好的产业已经开始展现,比如三大支柱产业,即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和智能汽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典范表示。
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也对财经记者表示:“海洋大数据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公司下属的临港海洋科技创业园内都能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是海洋智慧产业的‘理想试验田’。”
财经记者在临港看到,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海底科学观测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初具雏形,东海内陆架的浅水海底观测实验站每分钟都在向实验室发送数据,为研究长江口的泥沙输运和港口安全、观测海洋的生态环境变化等提供参考依据。
同济大学海底观测网技术核心团队向财经记者介绍:“项目中12000平方米的监测与数据中心已经于2019年6月开始试桩工程,未来还将依托位于同济大学的IODP(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国办公室建设世界大洋钻探岩芯实验室。”
海底观测网可以说是一片投资蓝海。上海亨通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贵林对财经记者表示,从2018年到2021年,规划在海底观测网领域投资180亿元。“去年还没有实际投入,积压下来未来几年的投资会非常大。”
2017年5月成立于临港科技园的亨通海装,主要从事海洋装备研发和制造业务,包括海底观测网和内陆水生态改造的监测网等。孙贵林介绍,我国大陆海岸线约1.8万公里,海洋的边境线约两万公里,要实现全海域的海洋观测网,至少需要铺设两万多公里海底观测网的主干线,预测未来有数百亿的市场需求。